Pages - Menu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YC 紐約市.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NYC 紐約市.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March 12, 2015

無法濃縮的咖啡美學:膠囊咖啡機裡沒有愛世界的溫度

記得幾年前,紐約蘇活區出現了那家使用好萊塢巨星代言的某大品牌咖啡店,販賣著新興的膠囊咖啡機。我和朋友走進去,看著一台台精美卻要價不斐的咖啡機,心裡 OS:「這應該是有錢人或是上流社會才會買的吧?把一杯咖啡濃縮到一個塑膠盒子裡,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幾年後,忽然,身邊許多人家裡都出現這種機器了,可是我卻從未有過購買這種咖啡機的念頭。(延伸閱讀:紐約喝咖啡系列文章
為什麼?我這種能躺就躺的人,膠囊咖啡機應該是最棒的選擇了,既不用磨豆子,也可以節省我需要「站著」的時間,又不用每泡一壺就要清一壺咖啡渣。而且膠囊咖啡還有很多不同的口味,不用擔心買了咖啡豆卻來不及在它壞掉前喝完,可以放很久。咖啡也是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台北還曾被 BBC Travel 列為六個世界上最棒的咖啡城市之一,隨處可見的獨立、連鎖咖啡店還有便利超商的隨手杯都證明了這不是浪得虛名。我是個咖啡控,從以前還在紐約的時候就喜歡利用閒暇的時間到處找好喝的咖啡,所以回到台灣,這種便利性更讓我如魚得水。

Friday, August 23, 2013

【說・音樂】我和我的俄裔教授: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

俄羅斯雖然是我從未去過的國度,但不知道為什麼,他的一切一直都深深吸引着我。而我自己第一首練習的俄國作品就是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的鋼琴奏鳴曲第二號,第四樂章。 強烈的節奏感,戲劇性的張力都是我喜歡普羅高菲夫的原因,但是在上大學以前,一直都沒有什麼機會接觸俄派作品。直到我遇見了Dr. Aronov. 我人生中的每一位鋼琴老師都影響我甚深,而來自蘇聯的Dr. Aronov,曾任教於聖彼得堡音樂院,於1977年移民到美國,是指導我最久的一位老師。跟隨他學習的期間,我開始大量的接觸俄國作品,Rachmaninff, Shostakovich, 和Prokofiev都是座上賓,也更加深了我對這熱情如火卻又帶著憂傷的民族的喜愛,一直延續至今。


Dr. Aronov 80歲大壽慶生會



2009年,Aronov 80歲大壽,他的助教和得意門生Karine Pogohsyan 找了我們替他在紐約Steinway Hall辦了慶生音樂會,鋼琴組的教授如Marc Silverman和Phllip Kawin都特別演出俄國作品來幫他過生日。鮮少聽到學校老師表演的我,特別興奮,尤其是Kawin演出的這首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Kawin和Aronov是好朋友,據說也經常去向Aronov請教。當然,老師的演出沒有令人失望,這首第七號奏鳴曲成為我那年的一個記憶點。雖然自己沒有練過這首曲子,但每當我聽到它時,總會想到那段歲月,還有和Aronov學習的時候。



普羅高菲夫在第二次大戰期間譜寫了第六,七,八號鋼琴奏鳴曲,統稱為戰爭奏鳴曲。其中降B大調第七號鋼琴奏鳴曲又稱為Stalingrad(史達林格勒為當時蘇聯西南方的城市,二戰期間納粹德國與蘇聯為了其治理權而發動史達林格勒戰役。)俄羅斯鋼琴家索科洛夫(Grigory Lipmanovich Sokolov, 1950 -)於1966年以16歲之姿奪下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的首獎。他的觸鍵蘊含着豐富的層次,以獨特的自我風格詮釋俄國作品。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形容Sokolov的鋼琴獨奏會就像一場失落的俄派鋼琴演奏時代的願景("A recital by Grigory Sokolov is like a vision of a lost age of Russian pianism.") 

古典音樂就是有這種魔力在,即使你從未到過那個地方,這些作曲家還有音樂家總是可以用他們的生命,智慧還有創作,讓你覺得自己已經去過了那裡。俄羅斯,因著他們,不再遙遠。

-




(初版於July 3, 2013寫于紐約,發於YouTube古典音樂經典影片博覽會

Friday, August 16, 2013

【說・音樂】鋼琴鬼才 Marc-André Hamelin

生於蒙特婁,俱有法國血統的加拿大鋼琴家/作曲家漢默林(Marc-André Hamelin, 1961- ),曾被紐約時報資深樂評家勳伯格(Harold Schoenberg)譽為“超級展技家(super-virtuoso)”,除了大量演奏許多冷門與常規曲目之外,也譜寫了許多展現超高技巧與極富個人特色的鋼琴作品。

大學四年,我和俄裔鋼琴教育家Dr. Arkady Aronov學習,已經84歲的Aronov,自己過去就是曾在一天內演出三場,一年內演出上千場,是任何曲目都可以信手捻來的演奏家。每次上課時,面對同一首曲子,他也會提供給我各種不同的可能性,讓我了解真正的"artisism"不只有一種詮釋方法,還有不同年紀和時代會對同樣的作品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所以自然的,他也不太會主動推薦任何其他演奏家的錄音,並鼓勵我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及想法。直到某天,我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便問了Aronov有沒有推薦哪一位鋼琴家的演出。

Friday, July 26, 2013

【紐約・飲】被中國城吞吃之小義大利咖啡雜貨店: NOLITA MART Espresso Bar & Gourmet Market



這幾年來,和紐約中國城比鄰而居的小義大利已經成為弱勢,幾乎只能靠每年固定的義大利夜市,吊掛在街頭的"Little Italy"字樣,還有集中的義式餐廳來提醒大家它的存在,整個區塊已經逐漸被大量進駐的華裔移民吞吃。所以當初在找這家店時是帶著困惑的心情,因為周圍都是華人開的中藥店、魚販,NOLITA MART Espresso Bar & Gourmet Market 妙手足療的隔壁,有點難想像一間這樣風格的咖啡店會開在這兒。NOLITA是NOrth of Little ITAly的簡稱,這間店也位於小義大利北區,周圍卻都是中文招牌,因此形成了有趣的衝突感。

As Chinatown's closeby neighborhood, Little Italy has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 and only those Italian restaurants, regular street fairs that happens every year along with a sign that says "Little Italy" could remind us its existence. The whole area is slowly being occupied by Chinese migrants. Therefore, I was quite confused when I was looking for this coffee place due to the fact that all the stores around were opened b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hop, fish shop ...and  NOLITA MART Espresso Bar & Gourmet Market was right next to a foot massage place, so it was kind of hard for me to imagine the market being here. NOLITA is short for NOrth of Little ITAly, but as mentioned before, being surrounded by signboards in Chinese created an interesting contrast with the vibe of the mart. 

Saturday, January 12, 2013

【紐約・飲】The Chipped Cup:有後花園和Tiffany藍的咖啡店





在西哈林區住了五年半,一直在等待一家讓我想久坐又空間舒適的咖啡店。左等右等,終於讓我盼到The Chipped Cup的到來 :D 在去年夏天 (2013)開張,在西148&149街之間Broadway上,入口隱身在lower level,若是沒有這塊牌子可能就會一直走過頭。雖然不是一般來紐約的遊客會拜訪的區域,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咖啡控,也想體驗一下紐約市中心高樓大廈之外的另一個面貌,我誠心推薦大家來坐坐。我個人非常喜歡他們的Latte還有Chai,以及現烤的可頌夾火腿和起士(大心)。光是Chai就有三種不同口味,有一般的,Dirty chai(大概就是chai味更重點),還有南瓜味的。不知道為什麼,他們的招牌設計很有仙履奇緣的風格,南瓜風味的chai也讓我不禁想到南瓜馬車(?)

I've been eagerly expecting a comfortable, spacious coffee shop I'd like to spend my time in since I moved to west harlem 5+ years ago. Then finally, The Chipped Cup came along! The Chipped Cup opened on Broadway between w148&149 Street in the summer of 2012. The entrance is hidden in the lower level. If not for this sign, I might very well missed the stairs. West harlem is not a typical destination to visit for tourists coming to NYC, but if you enjoy coffee like I do and would like to see a different side of NYC, I sincerely recommend people to check out this spot. They have 3 different flavors of Chai Latte, including regular chai, dirty chai, and pumpkin! Their logo design always makes me think of Cinderella. I guess pumpkin chai also reminds me of pumpkin cart? :P

Friday, January 11, 2013

【紐約・飲】[kahve] Hell's Kitchen的風格小咖啡店


第一次走進[kahve]是因為在轉角的鳥人Totto拉麵排隊等了很久,在店門口巧遇許久未見也在等著吃Totto的友人,並在他們的建議之下到轉彎處的咖啡店先坐坐,所以決定轉移陣地取暖先。

一開始還找不到,但看到門口的第一個想法是「唔~還蠻可愛的嘛 ..」

kahve是土耳其文「咖啡」的意思,除了一般的咖啡,拿鐵等等,店裡也有土耳其咖啡。因為通常這種有「特殊風情」的咖啡都要到專門料理餐廳才會有,在好奇心驅使之下,同行的好友就點了。

Friday, January 4, 2013

【紐約・飲】東咖啡館。Ost Cafe

趁著休假有閒,在聯合廣場 (Union Square)附近辦完事後,便用手機Yelp找到了這家咖啡店。

Ost,在德文是「東」的意思,而Ost Cafe也坐落在紐約市區非常東邊的Avenue A上。店內的木頭色裝潢和擺設有歐洲的感覺,讓紐約的東村也吹進了一股維也納的風。

一進入店內映入眼簾的是兩人成行的顧客低聲談笑,也有獨坐看書和沈思的客人。店內播放的音樂音量恰到好處。大片的落地窗讓店裡灑進和諧的自然光。



【紐約・飲】心目中的第一:Oren's Roast



Oren's Daily Roast在紐約總共有九家分店,我自己最常去的是在NYU旁邊的超級小店面。因為就在校區內,所以門外經常大排長龍。我自己是每次只要在上課前還有五分鐘的時間,一定會去光顧,等待一杯好咖啡來提神醒腦。

Oren's Daily Roast has 9 branches in NYC. The super small chain next to NYU was the one I used to go to all the time. There was always a huge line because it was really close to school. I would definitely go get a cup of good coffee to wake myself up if I got 5 minutes before classes.

Tuesday, December 25, 2012

【紐約・飲】Everyman Espresso:每個人的咖啡


每次路過Everyman Espresso都被它深藍色大門的入口設計吸引,想要進去坐坐,加上平日嗜好是發掘可以打發時間的咖啡店,這天剛好有時間可以打發就進去了(笑)。

其實對我來說這間店是屬於價位高的,加上咖啡也沒有提供不同size的選擇,不過整體來說還算是有特色的一間店。位於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附近,店內空間明亮寬敞,店家也沒有因為空間大,所以為了增加座位而把桌椅塞得很靠近,反而讓每個客人都有自己的隱私。



使用來自於Counter Culture的咖啡,以及標榜來自於紐約當地農場每日新鮮配送的牛奶,Everyman說單價雖然比較昂貴,但是卻比一般的牛奶好喝千倍,我也的確在他們的拿鐵裡面嚐到了濃濃的奶香。



店內也有販賣看起來挺美味的pastry,還有適合搭配咖啡的餅乾堅果巧克力等等等 ...。



Everyman與其它咖啡店最大的不同是,其實是它是一間複合式咖啡店。店面入口同時也是外百老匯(off-broadway)劇場Classic Stage Company的入口,店內牆上掛滿了劇場的海報。


如果祇是想要找個地方閒坐使用免費無線上網(略慢),Everyman還算是個不錯的選擇,音樂也還得我心。讓我挑剔的點大概就是以價格來說咖啡小杯了點,明明是在店裡坐還用紙杯裝吧 ....(摳王上身)

Sunday, December 23, 2012

【沙發衝浪】我的第一個沙發客:這一切都是愛



紐約,是許多旅人渴望朝聖的目的地,也是許多美國人流浪的起點和終點,而當一位沙發客(couch surfing)是目前盛行的流浪方式之一,紐約也毋庸置疑的成為許多沙發客必衝的城市!一開始我對於要單憑著Couch Surfing網站上的檔案,而決定要在家裡招待一位陌生人這件事情其實是有點遲疑的,但轉念一想,我自己的室友也是僅有一面之緣,便答應讓她來和我同住一年了,至今也是相安無事,也讓我的生活多了不同的樂趣。於是,當我在Couch Surfing上面接到了來自加州的L詢問是否可以「衝」我家的沙發的訊息,便答應讓她來借睡我家兩晚。
一頭短髮戴著無框眼鏡,穿著剪裁合身的的紅色復古洋裝,背着藍底印花大包包,踩著黑色平底鞋再加上一只深色的大行李箱,是21歲的L給我的第一印象。因為有著二分之的一日本血統和二分之一法裔猶太人血統,她選擇了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主修法國和日本文學。剛抵達紐約,並在這裡作為她今年夏天的橫跨歐亞兩洲的畢業專題研究之旅做準備。

Thursday, July 26, 2012

【紐約・食】商業午餐好划算:Sushi Yasaka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套用在我身上真是一點錯都沒有。在汲汲營營,履行應盡責任之餘,尋找美食便成了日常生活中調劑身心的重要環節。其實紐約要在餐廳坐下來吃並不便宜啊(含稅加小費),所以平時都是自己開伙,營養均衡吃飽就好,除非和朋友有約,或是特別嘴饞,才會去給給別人服務一下。

海鮮在紐約普遍來說算是個奢侈的選擇,而我又鍾愛生魚片。對於曾經在墾丁後壁湖吃到當天打撈上來的現切兩百元20片新鮮生魚片的我來說(好長的句子),要吃到品質相同的生魚片,通常價格都要翻個好幾倍。

畢竟還是在紐約過生活,不是存一大筆錢來揮霍個爽,也不是每秒幾萬上下的人,所以若是要享受,總是會盡量挑選午餐時間的Lunch Special,份量也許不一樣,但通常價格比晚餐便宜許多,品質也和晚餐是一樣的,服務大多時候也不會打折(因為還是得給小費嘛~)。

Wednesday, July 4, 2012

【紐約・飲】西村小客廳:Grounded


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寫報告時很難坐在家裡寫,也不能去圖書館(因為手邊需要很多食物+咖啡來補充腦力),秉著嘗鮮的精神,我在很好用的Yelp上找到這家評價很高,位於西村,有無線網路的溫馨咖啡店。


大方撒上一朵朵玫瑰花苞的Rose Latte(玫瑰拿鐵) 

Walnut Brownie(核桃布朗尼) 

Honey bee latte(蜂蜜拿鐵)有濃濃的蜂蜜味,上面的拉花是不是像一隻小蜜蜂呢? 

一開始絕對是被店裡溫暖的色調又充滿大自然氣息的擺設給吸引住了,彷彿像是自己家裡的溫室一樣。走進店裡時才發現menu上特調咖啡的選擇只能用琳琅滿目來形容,而且除了有機咖啡和茶葉之外,也有好吃的甜點,很多人推薦的Bagels,還有健康底卡,食材新鮮三明治(個人覺得價格偏貴),以及每天出爐的烤餅乾,連奶類製品都是每日從紐約上州運送到店裡。

我也有點過他的菊花茶(壺),因為那天真的從中午坐到快關門,有點不好意思(笑)。可是老闆和店裡的staff態度也都十分友善,我想這也是店裡客人返回率高的原因之一。

因為我自己是uptown小霸王,downtown的話只要一過了數字街,就很容易迷路(也可能是本身方向感有點差)所以連續去了三天,出了地鐵站都還是會走錯方向,所以記得找好路啊(笑)

Address: 28 Jane Street, New York, NY10011(地圖)

Saturday, June 2, 2012

來自地球的計程車司機

我對台北計程車司機的印象是很健談,尤其是遇到外國人會特別熱情。

上次帶美國人坐計程車,司機居然讓他在車裡暢飲啤酒,一直和他大聊自己去酒店的事情,一直逼我翻譯給朋友聽,路過他認識的檳榔西施攤還跟我們大聊哪個小姐年輕時比較漂亮,把朋友逗得很樂。
在舊金山聯合廣場時,坐上了一台放著古典音樂的計程車。因為大部分坐過的計程車都是放流行音樂電台或是新聞,所以便好奇問司機為什麼會放古典音樂。司機告訴我們他是從泰國來學習古典吉他的,所以他非常喜歡古典樂,並且對電台放的每首交響曲都如數家珍。
不是說我多常坐計程車,因為我過去這五年回台灣搭過計程車的次數應該是只有三次,但坐過幾次紐約的計程車後發現其實不少紐約計程車司機都很健談,有些司機已經在紐約開了五十年的車了,所以應該沒有人比他們更清楚紐約這些年來的變化,畢竟他們每天都在曼哈頓的大街小巷穿梭着。大部分的司機都是第一代或第二代的中東,印度或南美人移民,有些司機雖然是在紐約出生長大,卻還操着一口濃濃的鄉音。我想紐約另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不管你在這裡多久,只要你想,都還是可以保有自己的文化。

Monday, May 28, 2012

【紐約・食】紐約客的越南料理 Saigon Shack

越南菜給人的印象有兩種,一種是價錢便宜,大眾化,帶有中式特色的口味;另外一種則是因越南曾經被法國統治過,受到法國的影響所產生的法式越南菜,而今天所要介紹的,就是最近在路上閑晃的新發現,位於MacDougal Street,在紐約格林威治村開業不到兩年的越南餐廳,Saigon Shack。


有人說,越南人趕走法國人,卻沒有趕走法國麵包,因此造就了滋味獨特,帶有濃濃法式風味的越南三明治(Banh mi)。一般來說,越南菜普遍清爽,著重於原味,口味偏甜辣。Saigon Shack的越南三明治,外頭的法式麵包外酥內軟,口味創意多元,我們點了搭配鯰魚以及北京烤鴨兩份三明治,分量很足,我一個人可以分成兩餐吃。

Saturday, May 26, 2012

【紐約・飲】咖啡控的天堂:Porto Rico Importing Co.

自1907年以來,由the Longo family三代傳承的Porto Rico Importing Company就成為鄰近咖啡廳的咖啡豆主要供應來源,奠定了其在格林威治村無可取代的地位,而每天新鮮烘培的咖啡豆更是他們的招牌,一百零五年之後的Company分別在布魯克林及曼哈頓開了三家分店,而在Bleaker Street的總店則繼續在原址為村民服務。


從單品咖啡到調豆,Porto Rico Importing Co.擁有多達二十~三十種來自世界各地的咖啡豆任君挑選,以磅計價,只要約$8.99美金就可以帶走香味四溢,品質優秀的咖啡豆,在昂貴的曼哈頓很難找到比這兒更平易近人的價格。

Thursday, May 24, 2012

【紐約・食】在紐約遇見匈牙利糕餅:The Hungarian Pastry Shop

去年剛慶祝開業五十週年的Hungarian Pastry Shop是許多作家以及哥大教授和學生消磨時光,埋頭唸書趕稿的去處。昏暗的燈光,露天咖啡座,現烤的餅乾和滿滿兩櫥櫃的甜點,使不少初次光顧的人成為他們的忠實顧客。



Sunday, May 20, 2012

【紐約】全世界最長的草莓蛋糕

每年五月期末考週的前夕,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都會在學生活動中心旁封街,舉辦一年一度,近三十年的傳統盛典 — Strawberry Fest(今年為第27屆)。原本並不知道這場盛宴是在這一天舉行,但因為教琴前還有一點時間,所以就在跑去買馬卡隆時路過了。



【紐約】今非昔比的哈林區


一般人聽到紐約哈林區(Harlem)不外乎想到的就是治安差,犯罪 ... 等負面印象,甚至會因為“黑人很多”也不會將哈林區列為參觀的目的地之一。有人說,有很多黑人(請說非裔美人)的地方就是哈林區,這樣的說法其實完全不正確。事實上,今天的哈林區不僅有許多不同種族的人居住於此,也早已從當年大家口中惡名昭彰脫胎換骨,成為許多藝術家,音樂家,學生和大學教授以及加勒比海移民家庭的群居之地。


記得最初從紐約上州搬到大蘋果時,我對於哈林區的印象和一般人一樣並不是很好,但是由於念的大學就在west harlem,我就這樣搬進了宿舍,也種下了我和哈林區的不解之緣。


2009年我實在是不想繼續住在宿舍,卻又負擔不起上西城霍曼哈頓其它地區昂貴的租金,於是搬到了學校十條街以北的大廈,這座大廈在1950, 60年代是當年紐約政府蓋來給低收入戶住的,當年絕對是槍枝毒品氾濫的罪惡之地,但是幾年前被某中國建商買下,整個內部重新裝潢,哥倫比亞大學也有投資要把一部份拿來做學生宿舍,聽說(只是聽說,並未查證)知名電影American Gangster也曾來這棟大樓取景。於是,我就這樣成為第一個搬進去的亞洲人,而在我搬來的一年後也陸陸續續有很多中國留學生遷入,朋友常常開玩笑說我帶動了某股風潮,不知道是哪一股。在west harlem住的這三年間,我深深地愛上這裡。在我心中,回到這,才有回家的感覺。

我常常說,在曼哈頓,只要每走幾個blocks就好像到了不同的國度一般,來到了以西語為主的west harlem就好像來到了某個加勒比海的小村落一般,路邊有販賣新鮮便宜蔬果的小攤販,大清晨的地鐵站旁有着親切的多明尼加女孩為你舀一杯溫暖心和胃的horchda(小/$1美金, 大/$2美金 ... 雖然他堅稱是rice milk,反正對我來說喝起來是一樣 :P),每週六早晨還有二手市集,替鄰里間提供了一個交流園地。有別於老是車水馬龍,充斥着觀光客,且有時略顯冷漠的中城和下城,west harlem多了一份難以取代的悠閒氣息,只要外頭陽光普照就可以看到人們坐在路邊或站在路上聊天,消耗一整個 下午,路邊的人也會毫不吝嗇的向你打招呼。


Broadway上許多二十四小時營業的熟食deli有現點現做的三明治,便利性絕對不輸曼哈頓其它的地方;避開中央公園的擁擠,從west harlem一路沿著Hudson River河岸往南便可以欣賞美麗的河景。


曾經為許多著名爵士樂手發源地的棉花俱樂部(Cotton Club)雖然已不如The Roaring 20's時一樣熱鬧,周圍荒涼的景象和住宅大樓也讓人難以想像當年高朋滿座的樣子,但仍舊有不少人慕名前來參觀。

轉個彎順著斜坡而上便有每到春天就有櫻花盛開,讓人忍不住想要躺下來曬個日光浴的的櫻花公園(Sakura Park),以及華麗的Riverside Cathedral。

這是一條我逛了千百次也不膩的路線:不知道有多少次在黃昏時分漫步脫離水泥鋪成的羊腸小徑,用屬於自己的方式逃離庸碌的步調,在這個人工的巨大城市裡尋找一絲大自然的氣息,紐約層層的面貌,還有屬於我的哈林區。

-

Facebook Page: 九萬流浪的理由

Saturday, May 19, 2012

【紐約・食】認真擺盤的創意甜點:Spot Dessert Bar

去年底和高中學妹們約出來敘舊,被帶去了這家一不小心就會錯過的Dessert Bar。是泰國人開的,所有的menu上面的desserts都是採用當季的水果,有些比較熱門的他們就會保留在menu上久一點,不過原則上如果久久才去一次,菜單上面就會有一些之前沒看過的選項!整體來說是非常的亞洲風格,點心的口味大膽創新,每次甜點送來時店員也都會很貼心解釋點心的原料以及食用方法(雖然大部份時候口音都有點小重,所以我都在放空。)

Homemade mango soda:我不會否認我對於homemade這兩個字很沒有抵抗力,這大概就跟很多愛shopping的人對於“最後一件”或是“限量”一樣沒有抵抗力有同工異曲之妙。老實說我一開始其實沒有抱有很大的期待,因為我很多餐廳menu上明明寫“fresh squeeze orange juice”,但往往送出來卻是Tropicana(純品康納),是以為我沒喝過現打的柳橙汁嗎 ... 加上美國的芒果一向就不得我歡心,而且我當時只是想要有氣泡且冰涼的飲品來解渴。


【紐約・食】Eileen's 的特製Cheese Cake

在大蘋果住了五年,常常有人要我推薦好吃的New York cheese cake。說實在的,我也不曉得為何大家來紐約總是想要吃cheese cake,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在紐約的cheese蛋糕就特別出名。而我身為一位任性且口味獨特的甜食愛好者,我對於甜食的選擇是到了有點固執的狀態,尤其無視於無視於普遍廣受好評的Junior's 或是 Veniero's,凡有人問起,我必向對方推薦Eileen's Special Cheese Cake.



Get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