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enu

Monday, June 1, 2015

【沙發衝浪】想找沙發還是當沙發主?這些是你該注意的事。

攝於南加州的半山腰, 2012
2012 in SoCal

最近好多朋友問我關於沙發衝浪要怎麼找這件事,對不起我好像都沒有認真回答你們,因為我一直相信自從Google被發明出來後,絕大多數的答案都是近在咫尺。所以,如果你要很認真的找沙發攻略可以參考友人之前在背包客棧上發表的好實用文章

我自己最初是從接待開始入門(延伸閱讀:我的第一個沙發客Lisa),那時又是在紐約,如果一個禮拜不看Inbox就會有幾十封requests塞在裡頭,所以以一個沙發主的角度,在這種熱門的大城市通常這類的來信我不會列入考慮:

Saturday, May 23, 2015

【巴黎】沙發衝浪的相遇:他花33個星期,在33個國家,做33種工作

「你知道嗎?可頌麵包其實不是法國人發明的,其實是從土耳其來的。」每天眼睛一睜開就精力充沛的沙發主Jan,在其他三個沙發客都還沒醒前,就拖著我去外面找可頌麵包當早餐。
「今天是星期天,很多店都關門了,希望我最喜歡的那間店現在有開啊!」我穿著睡衣睡褲,跟著Jan在巴黎巷弄內穿梭,一大清早的,有些路人帶著困惑的眼神看著我和Jan急促的腳步,「可惡這家沒開,我們去另一邊看看。」這就是Jan, 一旦決定了什麼就絕對不空手而回,包括找可頌麵包。

Sunday, May 10, 2015

【比利時】一次又一次的布魯塞爾

那是一個雨下不停的七月午後,我躺在比利時那間偌大的屋子裡,連續好幾天足不出戶。三層樓、五個室友、還有十幾個進進出出的旅人,你不知道今天是看到誰的最後一天,也不知道明天會有誰走進來。

我們茶一壺又一壺的泡,偶爾從客廳望著花園裡長得比人還高的向日葵,早餐時會走進院子裡瞧瞧地上又長了什麼可以加料的好物,L會把一盤堅果炒得好香、放進切好的水果丁裡,再淋上優格。在這裡,音樂整天沒斷過也不重複,全是從T那一大櫃的黑膠收藏來的。我會拿出我的吉他,靜靜的坐在沙發上抓著和弦,聽著他跟我介紹一首又一首的曲子。

沒有人問我要在這裡住多久,也沒有人問我接下來要去哪裡。

Thursday, March 12, 2015

無法濃縮的咖啡美學:膠囊咖啡機裡沒有愛世界的溫度

記得幾年前,紐約蘇活區出現了那家使用好萊塢巨星代言的某大品牌咖啡店,販賣著新興的膠囊咖啡機。我和朋友走進去,看著一台台精美卻要價不斐的咖啡機,心裡 OS:「這應該是有錢人或是上流社會才會買的吧?把一杯咖啡濃縮到一個塑膠盒子裡,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幾年後,忽然,身邊許多人家裡都出現這種機器了,可是我卻從未有過購買這種咖啡機的念頭。(延伸閱讀:紐約喝咖啡系列文章
為什麼?我這種能躺就躺的人,膠囊咖啡機應該是最棒的選擇了,既不用磨豆子,也可以節省我需要「站著」的時間,又不用每泡一壺就要清一壺咖啡渣。而且膠囊咖啡還有很多不同的口味,不用擔心買了咖啡豆卻來不及在它壞掉前喝完,可以放很久。咖啡也是許多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台北還曾被 BBC Travel 列為六個世界上最棒的咖啡城市之一,隨處可見的獨立、連鎖咖啡店還有便利超商的隨手杯都證明了這不是浪得虛名。我是個咖啡控,從以前還在紐約的時候就喜歡利用閒暇的時間到處找好喝的咖啡,所以回到台灣,這種便利性更讓我如魚得水。

Friday, February 27, 2015

你不需要看到整個樓梯,只要踏出第一步

我最近發現我是個可以很官腔的人,因為每當別人問起我「為什麼要 _____?」的時候,我都可以講得頭頭是道,可能是我非常清楚在這個社會所給我們的遊戲規則之下,講些什麼是合理的、是可以堵注別人的嘴被大部份的人認同的(換句話說,就是我知道如何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然不是說我言不由衷或說謊,只是我做的很多決定都沒有什麼理由(雖然大部分的人都會自行腦補你做每件事情背後的原因。)
這樣說好了,我的人生截至目前為止是由一連串的“gut feeling”接在一起的。什麼是 gut feeling?Gut feeling 其實就是直覺(Intuition)。Gut 原本就有「勇氣」、「內臟」、「腸胃」的含義,所以換句話說,直覺就是來自「肚子」的感覺。直覺是當你感覺有些事情不太對勁的時候,那個在你耳邊響起的聲音;是那個讓你曉得也許你不應該走那條巷子的聲音、該跟那個男人分手的聲音;是那個藏在你繁亂的心、以及過度亢奮的腦子底下的聲音。

Sunday, December 28, 2014

【說・音樂】回味聖誕節的溫暖:胡桃鉗帶給世界的音樂力量

雖然聖誕節並非台灣的傳統節慶,但我總記得小小的我和爸爸媽媽在客廳裡搭起小小的聖誕樹並掛上五花八門的裝飾、在紙條上歪歪曲曲地寫下想要的禮物清單塞在聖誕襪裡, 然後興奮的期待聖誕節當天早上拆禮物的時刻。後來總感覺聖誕節的氣氛商業了,街上到處充斥著販賣『交換禮物』商品的字樣,尤其在台灣有好多餐廳陸續推出聖誕節情人套餐的促銷,甚至還有夜店舉辦聖誕節單身派對,讓獨身男女在節日前夕找到一個伴共度佳節,弄得好像另一個情人節一樣。

可是,先撇開聖誕節是在1600多年前就被西方基督教會所設立的宗教節日不談,這個節日在其發源地歐美國家其實是屬於家人和朋友的節日,就像我們的農曆新年一樣,因此美國的學校都會在十二月中左右就結束期末考,開始放三星期到一個月的寒假,讓散落在各地的學生可以回家過節、見見家人還有老朋友。
2009年在加州與挪威及美國家庭一起過聖誕


Sunday, December 7, 2014

【說・音樂】鏡頭和故事之外的靈魂:原來《星際效應》配樂是這樣來的!

Hans Zimmer, John Williams, Alfred Newman, Alex North ... 這些經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螢幕上的名字對一般觀眾來說應該是既陌生又熟悉。他們不是演員也不是導演,可是他們的角色舉足輕重,他們是電影配樂作曲家。


Hans Zimmer和他的工作室

電影配樂最初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蓋過投影機播放過程中所製造的雜音,因此相較於其它的音樂創作形式,電影配樂的歷史十分年輕。在十九世紀末,錄影技術還沒進步到可以錄音時,要在電影裡搭配適合的音樂必須要找人現場演奏,有時候搭配的是鋼琴手,有時可能是整個樂團,感覺有點像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Show)。許多被歸類為古典音樂派別的十九世紀末作曲家也有參與到電影配樂創作,其中最早可追溯到由譜寫『動物狂歡節』的法國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於1908年為一部講述法國人都熟悉的,亨利三世國王策劃刺殺吉斯公爵的歷史事件影片 "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所原創的配樂。
Get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