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enu

Sunday, December 7, 2014

【說・音樂】鏡頭和故事之外的靈魂:原來《星際效應》配樂是這樣來的!

Hans Zimmer, John Williams, Alfred Newman, Alex North ... 這些經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螢幕上的名字對一般觀眾來說應該是既陌生又熟悉。他們不是演員也不是導演,可是他們的角色舉足輕重,他們是電影配樂作曲家。


Hans Zimmer和他的工作室

電影配樂最初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蓋過投影機播放過程中所製造的雜音,因此相較於其它的音樂創作形式,電影配樂的歷史十分年輕。在十九世紀末,錄影技術還沒進步到可以錄音時,要在電影裡搭配適合的音樂必須要找人現場演奏,有時候搭配的是鋼琴手,有時可能是整個樂團,感覺有點像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Show)。許多被歸類為古典音樂派別的十九世紀末作曲家也有參與到電影配樂創作,其中最早可追溯到由譜寫『動物狂歡節』的法國作曲家聖桑(Camille Saint-Saëns, 1835-1921)於1908年為一部講述法國人都熟悉的,亨利三世國王策劃刺殺吉斯公爵的歷史事件影片 "L'Assassinat du Duc de Guise”所原創的配樂。


隨著錄音技術日臻成熟,電影配樂也在電影工業中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奧斯卡更在1934年將電影配樂納入頒獎獎項,由此可見音樂在電影中的重要性。電影配樂的靈感及形成主要為配合故事情節的發展和場景的情緒而創作,以達到烘托氣氛的效果。譬如說,在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的《大白鯊(Jaws, 1975)》中,Williams不斷反覆兩個音符來製造出緊張的氛圍。他自己形容這段主題要製造的就是鯊魚以本能的冷血的獸性無情、無法阻擋、不斷靠近的感覺。


《大白鯊》主題

而上個月剛在台灣上映,由克里斯・諾蘭(Chris Nolan)執導的《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則是由曾經為迪士尼動畫《獅子王》配樂(於1995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 )也曾與Nolan在《黑暗騎士》以及《全面啟動》合作的德國電影配樂作曲家漢斯・季默(Hans Zimmer)操刀。Zimmer擅長融合電子音樂和傳統的交響樂,並利用不同樂器的獨特色彩來引出劇情高潮或點出電影要角的特性,他的其他知名作品還包含了《不可能的任務2》、《珍珠港》、《馬達加斯加》、《神鬼奇航》等等 … 超過150部電影,族繁不及備載。一般來說,電影配樂通常是在拍攝工作已經接近尾聲時才開始動作,但是《星際效應》的配樂工程卻是在電影上映的兩年前便開始了,所以是和拍攝同步進行的(《全面啟動》也是採用一樣的合作方式。)由於《星際效應》有一部分是在描述太空人獨自在宇宙中的孤寂,因此,Zimmer在2013年特別將自己與世隔絕,把自己關在倫敦的公寓一個月。此片除了運用管弦樂製造磅礡的想像,也使用了大量的效果合成營造未來感。


《星際效應》主題

除了以原創的配樂主題貫穿電影之外,由於許多古典音樂本身就有故事性強烈的創作動機,所以也經常被應用到電影裡。比方說,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ytr Ilyich Tchaikovsky,1840-1893)譜寫的『1812序曲(1812 Overture)』創作動機是來自於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羅斯帝國的博羅季諾戰役,因此許多戰爭或爆破畫面都會採用此曲作為配樂(雖然我想柴可夫斯基本人應該不會很喜歡這種搭配就是了。)


出於曾參與博羅季諾戰役的法國將領Louis-François Lejeune(1775-1848)之手


科幻驚悚電影《V怪客(V for Vendetta, 2006)》使用1812序曲

另外還有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的"Also sprach Zarathustra"(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靈感來自於尼采的同名哲學小說)也經常被用在需要"開創感"的場景,像是《瓦力(WALL・E, 2008)》還有 《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 1968)》都可說是經典:


《瓦力》


《2001:A Space Odyssey》音樂約從第34秒開始。

民族音樂、爵士、還有不同音樂類型的混搭也經常被拿來使用,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就十分擅長替他的電影挑選配樂,讓鏡頭和音樂相輔相成,觀眾也可以立刻得知故事背景的所在地。美國爵士樂手兼作曲家Sidney Bechet(1897-1959)的"Si Tu Vois Ma Mère(法文:如果你看到我的母親)”便被用在《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 2011)》。伍迪艾倫選擇男主角在電影中不斷回去的1920年代的音樂作為開場主題,搭配著巴黎的建築和景色,讓看過電影的人聽到音樂不想起黃金時代的花都都難。


《午夜巴黎》

佛朗明哥吉他手Paco de Lucia(1947-2014)所演奏的"Entre dos Aguas(意:Between two waters)”則被用在《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hristina Barcelona, 2008)》,讓觀眾一開場就感受到濃濃的南歐西班牙風情。


《情遇巴塞隆納》

當然,值得介紹的電影配樂不止這些,如同《魔戒》的配樂Howard Shore所說:「音樂本質上是一種情感的語言,你想要從人與人的關係中感受些什麼,然後從中架構出音樂。("Music is essentially an emotional language, you want to feel someth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s and build music based on those feelings.") 配樂作曲家們用心的選擇適當的音樂語言來幫助觀眾更進入故事的情緒,好的配樂更是讓我們閉上眼睛聆聽也可以身歷其境。想當年許多古典音樂作曲家所譜寫的曲子在好幾世紀以前都只是供王公貴族飲酒作樂的娛樂消遣,如今流傳下來變成經典,雖然電影音樂是來自於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但這些性格鮮明的音樂也有可能成為五十年後的經典!

最後,送上Howard Shore配樂的《魔戒》中描述哈比人生活的田園風光的樂段:


--

原文發表於女人迷專欄 : http://womany.net/read/article/627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Get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