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enu

Thursday, October 2, 2014

14歲踏上一萬公里以外的路:勇敢是我唯一的選項

『妳怎麼變那麼黑?好久沒看到妳了!』學生家長驚呼著,『她去歐洲兩個月啦!』坐在我旁邊的同事說。『一個人嗎?妳好勇敢!』『她國中沒畢業就自己出國唸書了,對她來說沒差吧!』同事又幫我回答。『是喔!這麼小就一個人出去,妳都不會怕嗎?妳爸媽怎麼捨得把妳丟出去?』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聽到這樣的問句了,我搖搖頭,是我自己要去的,我說。
那時的我怕嗎?我不知道,但我記得十四歲那年我坐在那班飛往紐約的班機上,吐了,從小坐著爸爸的吉普車跑遍台灣的山路,不管路程再怎麼彎曲顛簸,從來不暈車暈船暈機的我居然吐了。打了電話給12,549公里之外的爸爸,他說我可能是太緊張了。我緊張嗎?也許吧,可是腦子裡並沒有裝著「害怕」兩個字,只知道靈魂裏混著興奮、期待著未知。

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德國】風格獨特的柏林青年旅館 cat's pajamas hostel (女人迷版)

「We can meet for coffee today, and you can stay at my place if we understand each other good.」(我們可以今天可以碰面喝個咖啡,如果我們懂對方妳可以住我家。)我在沙發衝浪的信箱裡收到了這樣一篇訊息。
這是我到德國柏林的第一天,我躺在中國女孩M的沙發上,找著這天晚上的住宿。M 是朋友知道我終於決定要去柏林後引薦給我認識的。柏林可以說是完全不在我的旅行動線之內,但一路上有太多人告訴我柏林的好,讓我念頭一轉,在延了機票後一路從巴黎坐了兩趟夜車來到柏林。如此臨時的跑來,我按照慣例的在沙發衝浪的網站上發出open couch request。和倫敦、阿姆斯特丹比利時、還有巴黎比起來,我在柏林所收到的回覆少了很多,雖然不是沒有人回覆,但時間都搭不上。不想給 M 添麻煩了,所以即使這篇訊息和發訊者的檔案並不讓我感到100%放心,我還是和他約吃了早午餐,看我們「懂不懂對方」。(推薦閱讀:沙發衝浪,不小心衝進 Google London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14

【荷蘭】享受在荷蘭的單車好日子,人手一台單車的漂亮國度

『我從五歲就開始騎腳踏車了,每天一個人來回騎十公里上下學。我在阿姆斯特丹時,從來不搭 Tram(電車)的,去哪都騎腳踏車,甚至可以同時載好幾個人,喝個爛醉快要失去意識時也可以騎車回家沒有問題。』沙發主泰斯一邊抽著菸,面露驕傲的說著。
就像泰斯所說的一樣,單車在荷蘭小孩還沒學會走路以前便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許多父母都會使用專門替載小朋友和嬰兒而設計的、有加上安全座椅的三輪車(bakfiets)。他自己是在鄉下長大,路上比較沒什麼車,所以他的父母讓他很小就一人騎車上路了,但在都市裡交通比較繁雜,大部分的父母會陪著孩子騎車上下學,更有90%的學生都騎車上課,因此在荷蘭所有的學校都有停腳踏車的地方。

Monday, September 22, 2014

【沙發衝浪】夢想與現實的平衡

一年有365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這365天往往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好的,不好的,說不上來好不好的 ...。我說,寫網誌或寫日記有一個好處就是,當你回頭去點閱/翻閱一年前所記錄下來的心情和想法,你可以看見自己過去是被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而這些日子以來,你又為了什麼樣的原因而改變了你的思考模式。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自己所經歷的人事物雕塑着,不管所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也許是談起來抽象的夢想,也許是人生中難以逃避的現實,說來有些憂傷,但「放棄夢想面對當下的現實」總是大多數人所選擇的那條路。

去年五月,因著Couch Surfing,我認識了來自比利時,熱愛藝術的沙發客在我的哈林區公寓裡暢談著他的意念:

「我想要當畫家。有些人也許會不認同我這樣的生活方式,但我只想要畫畫,而我無法一直待在同個地方,我賺錢是為了我的夢想,我需要四處旅行尋找靈感。我自己有時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該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可是我想要在可以時,先為我自己的夢想做最大的努力。」


Sunday, September 21, 2014

【說・音樂】閉上眼睛感受世界!讓你勇敢踏出舒適圈的世界歌單

可能是因為自己小學和國中都在台灣念以古典音樂為教學主軸的音樂班,所以除了將學校塞給我的照單全收之外,另外聽的大概就是電台和電視總是在強打著的華語流行音樂排行榜前10名了。因此也可以說,那時的我對於吸收音樂這件事可說是被動的、所聽的東西是被別人篩選過的,即使有自己去找別的音樂來聽也都是相似類型的。後來古典音樂成為了我(熱愛)的專業,獨處時反而變得什麼音樂都不想聽(大概就像大家下班後不想碰工作的事情一樣,)寧可坐在一片安靜裡。雖然這沒有什麼絕對的不好,可能對於許多人來說也算是件正常的事情,但自己總覺有哪裏不對勁,好像心靈在某種程度上被封閉了起來一樣,已經到了不得不做些「什麼」的地步了。也許這有可能是職業病的關係,怎樣就是覺得不舒服。於是,我許下了「接下來一定要好好花時間聽音樂」的願望,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每次聽到沒聽過的音樂便會不自覺的停下手邊的一切,或打斷別人的滔滔不絕:

「嘿!妳現在在放的這首曲子是什麼?」

「等一下再跟我說話好不好?我正在聽這首曲子。」

然後我開始練習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以上的時間在YouTube、SoundCloud還有Spotify等各類網路音樂播放媒體上挖掘從來沒聽過的音樂,並且不為自己設限。過了幾個月,慢慢的,好像有什麼「點」被慢慢的連接起來了,甚至在帶著我往「更遠」的地方去。也許因為音樂一直以來在我的生活中都是個很顯而易見的存在,所以我不小心忘了它的力量是如此的大,甚至可以說,我在養成固定給自己時間探索新的音樂這個習慣的同時,也意想不到的找到了心裏那幾個被我埋葬了一陣子,卻給了我極大能量、讓我可以踏出舒適圈的開關: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比利時】旅人告白:不對網路成癮,書是我最好的毒品

我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就是如果全世界都在一窩蜂的流行著什麼,我就會不由自主的逃得遠遠的,等到風潮過了之後才緩慢的跟上,比如說擁有智慧型手機這件事。若不是後來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又厭倦了每次出門前都要上網查地圖然後畫下來(而且還不保證自己看得懂),我想我可能還會再逃避加入行動網路的世界好一陣子。

只是在被趨勢推著前進的同時,我開始對於這樣的習慣和依賴感到不安,因為我已經不只一次的聽到不同的朋友告訴我:「我不知道沒有聰明手機我該怎麼辦!」、「我離不開網路!」我自己擁有行動網路不到兩年,但也已經發現自己的生活變了:以往出門時總是喜歡帶上本書,有了聰明手機後,我在網路上閱讀各式各樣真真假假、有意義沒意義的資訊的時間變多了,可是看書的時間變少了;閒著沒事的時候我的大拇指已經在我察覺前便開始下意識的滑著手機,可是我放空自己讓思緒奔騰的時間變少了、寫作的時間變少了;我花很多時間解讀那個誰所傳給我的一字一句,絞盡腦汁思考自己的用字遣詞,可是個把個鐘頭的你來我往深思熟慮卻敵不過一個眼神的交會和聲音裡的情緒起伏。然後,我不禁問自己,到底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還是科技已經「取代」了人性?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至少我是這樣覺得的。

不安歸不安,但是網路所帶來的美好令人沈迷不已,我幾乎是心甘情願地被制約著啊!我以為這就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未來,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或已經正在發生)像「瓦力」裡那些在太空船裡懶散的人們,明明想要交談的對象就近在眼前,卻隔著螢幕在溝通。

還好,當我在歐洲旅行兩個月,幾乎是半強迫性的被推入沒有行動網路的世界,有「什麼」開始被改變了 —— 因為沒有網路,所以在搭著十餘小時的巴士時,我可以把時間拿來思考、寫作、或與附近的人聊天;一個人走在街道上時,我更能察覺周圍的小細節;和朋友見面時,我可以好好地活在當下,和正在我身旁的人連結,而特別是在比利時的時候,我在那裡所遇到的人們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和網路的關係。 剛到 Antwerp(安特衛普)時,我在朋友的引薦之下於一棟主要為五個室友共同分租的房子待了好幾天。說是分租但其實更類似三毛書裡所描述的、她在西班牙所待過的「人人之家」,因為那裏總是有來來去去的朋友和旅人寄住,那棟房子所承載的房客在我寄宿的其中一晚甚至高達17人!重點是,除了我們這些旅者之外,住在這棟房子裡的人幾乎都是用很古早的 Nokia 手機,有的甚至還是黑白螢幕!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驚奇的事情,倒不是因為不用聰明手機而詫異,而是Antwerp算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又,我在那間房子裡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和我一樣介於 25~30 歲之間,我單純的覺得不用智慧型手機不大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所會做的選擇,同時間,我以為那只是因為這些人是物以類聚,是特殊案例。
 

  到了 Brussels (布魯塞爾)時,接待我的沙發主J已在自己的檔案上註明他家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視(像是回到 1989 年一樣)不過他家附近有兩家類似網咖的小店(但只提供上網、打電話、列印的服務,)所以如果沙發客真的特別需要網路,可以去那「解癮」。想當然爾,他也是用舊式手機,還是預付卡。走進他小小的住處放眼望去是成堆的書還有一檯很舊的收音機。他說不裝網路是因為知道裝了就會沈迷,說自己讀書時是不是好學生連書都不帶去學校,但信手拈來都是經典文學作家的名言,更對於他所喜愛的畫家瞭若指掌。曾經在挪威路邊朗讀詩詞,一天六小時賺了 100 歐元,在夏天來臨前辭掉工作休息一陣子,只是想給生活多一點想像空間。他說,我不需要毒品,我的書和我充滿幻想力的腦袋就是我的毒品。
和 Ghent 的沙發主走入塗鴉巷弄

再到了 Ghent(根特),我在那兒的沙發主是位在念生物博士學位、與我年紀相仿的比利時女孩E,但是她也一樣沒有使用聰明手機。我終於忍不住問了她:「為什麼我在比利時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沒有用智慧型手機?」她側著頭想了一下,然後開口說:「我也不知道...,這的確是有趣的發現。我知道有智慧型手機生活可能會方便更多,但同時我也挺喜歡這種不被網路綁住的感覺。也許我應該換手機,但是就是沒有急迫性的需要啊。」 到這時,我仍然以為我所遇到的這些比利時人都是特例,直到我坐上了 Brussels 的地鐵,發現車廂裡面幾乎沒有一個人低著頭是在滑手機,而是在看書,我才真正的「接受」這是個尚未被網路徹底侵蝕的世界。也因此,雖然大多數的人在聽到我在比利時這個小國家待了兩個禮拜都很驚訝,我卻深知這個小國度的人們所給予我的是勝過任何一個大城市的,是我所待過數一數二溫暖的地方。

離開 Brussels 的那天是清晨六點,我在搖搖晃晃的地鐵上看到一位年輕的女孩睡眼惺忪地在看著書,然後想起了每一個不管在哪裏遇見的人。也許這是我個人的偏見,但是和那些相處時眼睛巴著手機不放的朋友比起,我和這些選擇讓手機作為單純聯絡用途的人有著更深刻的交流。 當然我無法否認或刻意拒絕網路所帶來的豐富資訊、其機動性以及便利性,我和這些旅途中所遇見的朋友也都是因為網路的關係才連結上,但是我還是不禁反思起自己的習慣來。

雖然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在前進著,但偶爾將自己抽離出來,回到那個凡事都需要等待的年代,也許,生活會多了想像的空間,而不再需要靠網路來填補隙縫。

-

Facebook Page: 九萬流浪的理由
原文刊登于女人迷專欄(August 30, 2014)

Tuesday, August 26, 2014

【Stay in Germany】My Love in Berlin: The Cat's Pajamas Hostel / 【德國・住】我在柏林的愛:貓的睡衣青年旅館


Berlin is one of the cheapest European capitals. Famous for its rich history, culture and party scene, the city attracts many young people to visit. As a person who absolutely adores taking solo trips here and there, I prefer using Couchsurfing when it comes to accommodation because as picky as I am, I usually have a hard time finding a hostel I feel that's worth its price. Therefore, when I couldn't find someone I felt comfortable to stay with and needed to pay out of my own pocket this time in Berlin, I spent lots of time comparing what those hostels have to offer, and I was quite happy to have chosen the Cat's Pajamas Hostel for my stay the end of July 2014.

柏林是歐洲最便宜的首都之一,它著名的歷史、文化、以及近乎24小時不打烊的 party 讓這個城市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造訪,也自然也有數不清的便宜青年旅館。睡別人沙發時畢竟是受人恩惠無法挑剔,但若是要自掏腰包我便得斤斤計較了。回到 M 家,我花了一些時間比較青年旅館的價錢和品質,最後選擇了 Cat's Pajamas Hostel 入住,這是2014年七月。

Get wi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