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妳現在在放的這首曲子是什麼?」
「等一下再跟我說話好不好?我正在聽這首曲子。」
然後我開始練習每天給自己三十分鐘以上的時間在YouTube、SoundCloud還有Spotify等各類網路音樂播放媒體上挖掘從來沒聽過的音樂,並且不為自己設限。過了幾個月,慢慢的,好像有什麼「點」被慢慢的連接起來了,甚至在帶著我往「更遠」的地方去。也許因為音樂一直以來在我的生活中都是個很顯而易見的存在,所以我不小心忘了它的力量是如此的大,甚至可以說,我在養成固定給自己時間探索新的音樂這個習慣的同時,也意想不到的找到了心裏那幾個被我埋葬了一陣子,卻給了我極大能量、讓我可以踏出舒適圈的開關:
聆聽心中的蠢蠢欲動
雖然小時候在台灣沒什麼接觸爵士樂的機會,但一本由愛樂電台「臺北爵士夜」前主持人黎時潮所著的、將爵士的發源和文化介紹的相當淋漓盡致的「爵士樂的故事」在我心中撒了爵士樂的種;高中後開始看村上春樹的書,裏頭也不時的會提到爵士樂,好像在提醒我什麼一樣。後來某一天我忽然心血來潮買了幾張我一無所知的專輯回家嘗鮮,而爵士專輯就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包含了加拿大爵士鋼琴大師Oscar Peterson和法國爵士小提琴家Stéphen Grappelli在1973年所錄製的 "Jazz in Paris Vol.1" 還有紐約爵士女伶Jane Monheit在2004年所錄製的"Taking a Chance on Love."Oscar Peterson & Stéphen Grappelli - "My One and Only Love" (1973)
Jane Monheit - "Taking a Chance on Love" (2004)
Gramatik - "The Age of Reason" 專輯 (2014)
Jamiroquai - "Seven Days in Sunny June" (2005)
Soulive - "El Ron" (Brooklyn現場演出, 2010)
保持正面、開放的心態來迎接未知
音樂院時期,我認識了對我影響很大、至今仍是無話不談的前男友,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針對「喜歡聽什麼音樂」這個問題的回答了—— 他說,"I like the music I haven't heard (我喜歡還沒聽過的音樂。)" 這個答案對我來說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因為這代表著一個人願意以正面的心態來擁抱未知,後來我也偷了這個答案,提醒自己要時時刻刻用這樣的態度來面對新事物。當時我在他的引薦之下第一次聽了電音團體Daft Punk的"Something About Us"、去了幾個歐美電音DJ的concert、後來還在學校修了一個學期的混音技術,因此更了解一首電子歌曲的曲目製作起來要複雜可以很複雜,即使聽起來簡單,但編曲下來其實很費工夫。Daft Punk - "Something About Us" (2001)
帶著好奇心,在家聽音樂也可以認識世界
在琳琅滿目的音樂類型之中,世界音樂或是民族音樂的演出者算是比較少被拿來包裝推廣的,所以這類型的音樂若沒有特別被引薦,可說是容易被忽略,或是比較難讓聽眾從其中找到連結。但其實文化本身就是孕育音樂的搖籃,音樂也是文化的一部份;如果了解了一個文化的源流,那麼去聆聽它的傳統音樂就更能從其中領會音樂為它的母體所傳承的民族性。譬如說,我在小時候曾和家人去過巴里島玩,對巴里島的印象僅停留在海島、民俗藝品、度假勝地 ... 這樣的印象,但是數年後我有機會聽見了由鋼片琴類、木琴類、鑼、鼓、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組合而成(有時也會加入演唱者)的印尼傳統音樂Gamelan(甘美蘭),後來也得知這個源自印尼爪哇和巴里島的樂器組合曾在1889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讓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深深著迷,給了他豐富的靈感,進而影響了他的創作風格。這樣的連結讓我重新對印尼群島產生了全新興趣,想要找機會用不同的角度更深入的了解這個國家!
印尼爪哇甘美蘭音樂
印度古典音樂名西塔琴演奏家及作曲家Ravi Shankar和女兒Anoushka Shankar的現場演出(1997)
(偷偷說:美國創作歌手諾拉瓊絲Norah Jones也是Shankar的女兒,和Anoushka是同父異母的姐妹!)
----
原文發表於女人迷專欄:http://womany.net/read/article/558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