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為了傳達「某些無法完全以理性來探討的事情」而採用條列式來強調的觀點,其實都可以丟掉。
- 有時總是會不小心因為「某個耀眼的人或事」,而遺忘了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信仰(非宗教性。)並不是說那些「曾經」無法被改變,只是有趣的是,在被上下左右的拉扯之後,回過頭來會發現,那些「曾經」也是因為「生命中的某些事件」所延伸出來的,而這個「曾經」因為被自己挑戰過了,所以當重新想起了它並且得到安慰時,它的價值和意義即被鞏固的比之前還要深。
- 只有閱讀、音樂、寫作、呼吸可以在情緒混亂的時候成就平靜,當然也可以喋喋不休的把自己講到累了,只是那樣子並無法用平穩的速度來整理思緒。
- 要分清楚「更好」和「以為的更好」是兩件事情。
- 所有的毀滅都是重生的開始。
Stories of a pianist, writer, traveler, foodie, explorer, and dreamer. | 九萬流浪的理由
Pages - Menu
Saturday, August 23, 2014
在被強迫放掉之後
Monday, August 11, 2014
【巴黎】 別被「非去不可」限制,熟悉一個城市的心跳律動更重要
我在巴黎,我沒去羅浮宮。
德國人S說,去買瓶啤酒喝吧!我去了巴黎幾次都沒進去,只是坐在噴水池旁抽煙。
比利時人J問,妳為什麼想進去?

我有連續兩個晚上都住在離羅浮宮走路五分鐘的沙發主家,但是我沒有去。
直到之後我搬去了離羅浮宮坐車至少要半個小時,在西邊的沙發主家,我才想說「好吧,去看看。」和也在巴黎的朋友草率的約了在羅浮宮約了見面,我在關門前兩個多小時抵達。然後,看到下午兩點半排隊等著進羅浮宮的人群和想買 krispy kreme 的隊伍一樣長,我卻步了。
在地下室小小玻璃金字塔的附近找了個角落席地而坐,我的耳邊響起了每一個告訴我「去巴黎一定要⋯⋯」的聲音,我皺起了眉頭,這是我在巴黎的第六天。連上免費wifi,傳訊息給朋友碎念了幾句,一個德國人、一個比利時人。德國人S說,去買瓶啤酒喝吧!我去了巴黎幾次都沒進去,只是坐在噴水池旁抽煙。
比利時人J問,妳為什麼想進去?
對啊,我為什麼想進去?

Monday, August 4, 2014
你要忍受舒適圈裡的平凡,還是喜歡就去追
前些日子看到一段影片是有關歐美國家的學生對於台灣學生放學之後還要去補習班的看法,其中提到的癥結點除了補習班對於實際人生的學習並沒有什麼幫助之外,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把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些被「預設」好的、隨機分發的群體中(學校、補習班、公司....etc.)使得我們不需要另外花時間去拓展社交圈,卻也失去了「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機會。
人們因著共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而產生共鳴和向心力,進而產生情誼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朝夕相處,我們很容易和坐在隔壁的同學變成好友,和被主管分配到同一組負責專案的同事熟識,但卻不太會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短時間內建立友誼。久而久之,在無形之中,我們讓這些並非「自我選擇」的團體來影響、塑造我們,我們念的學校和所做的工作成為別人對我們的印象。
我們被升學壓力追著跑,出了社會後為了調薪買房結婚生子而汲汲營營,台灣的社會教我們要怎麼為退休金存錢賺錢,怎麼樣一步一步朝人生下一個階段邁進,卻沒有告訴我們放慢腳步、離開常軌、走出去認識不一樣的朋友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而且是極度重要的一部份。
身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植物,我們可以行走、有思考能力,能選擇自己想要被怎樣的人事物環繞。但有時候,即使我們再怎麼抗拒,「人」卻是最容易養成習慣的動物了,所以若是不離開熟悉的環境,我們除了想像,很難有機會知道在被預設好的模式之外,還能有什麼可能性。
因此,我一直很鼓勵身邊的人練習「離開」。
離開熟悉的國家、離開舒適圈;離開嚴重依賴的電子產品、離開以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們。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些只是20 something的浪漫想法,做人還是要實際一點,你無法這樣過一輩子的,還是趁年輕時好好建立自己的事業 ... etc.,可是啊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更要趁還可以「浪漫」的時候好好放肆一下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有時候下一秒一切就變了。如果不活在當下,誰知道還會不會有以後呢?
去學習新的語言吧!並且使用它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忘掉小時候爸爸媽媽告訴你『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講話』的道理,打開心胸和哪個路人聊天吧!想知道什麼、需要什麼就問,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你會認識不同的觀點,或在哪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心靈上的契合;去聽另一個國家所流行的音樂,旅行到別的地方時入境隨俗吃當地的食物,去沙發衝浪,走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認識每一個經過的城市,從每個萍水相逢的人們身上汲取養分,將自己雕塑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把自己丟進截然不同的處境,迎接所有的「意想不到」。
然後,就算可能會被周遭的人質疑,你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遇見那些不一樣的自己,你會愛上其中一個「你」,讓你曉得「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也不會再輕易的妥協,只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
所以浪漫的離開吧!也許一開始會害怕、會不知所措,但是多去認識那些你想成為的人們,慢慢的,你會從他們身上得到勇氣。因為到頭來,你的生命是你的,那些社會所設下的規矩永遠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打破的。那個創造我們的「誰」給了我們意志,是讓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啊!
原文刊登于女人迷專欄(August 4, 2014)
Facebook Page:九萬流浪的理由
人們因著共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而產生共鳴和向心力,進而產生情誼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朝夕相處,我們很容易和坐在隔壁的同學變成好友,和被主管分配到同一組負責專案的同事熟識,但卻不太會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短時間內建立友誼。久而久之,在無形之中,我們讓這些並非「自我選擇」的團體來影響、塑造我們,我們念的學校和所做的工作成為別人對我們的印象。
我們被升學壓力追著跑,出了社會後為了調薪買房結婚生子而汲汲營營,台灣的社會教我們要怎麼為退休金存錢賺錢,怎麼樣一步一步朝人生下一個階段邁進,卻沒有告訴我們放慢腳步、離開常軌、走出去認識不一樣的朋友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而且是極度重要的一部份。
身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植物,我們可以行走、有思考能力,能選擇自己想要被怎樣的人事物環繞。但有時候,即使我們再怎麼抗拒,「人」卻是最容易養成習慣的動物了,所以若是不離開熟悉的環境,我們除了想像,很難有機會知道在被預設好的模式之外,還能有什麼可能性。
離開熟悉的國家、離開舒適圈;離開嚴重依賴的電子產品、離開以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們。
只有學會離開,才能了解何謂放下,讓更多的可能進入自己的生命;因為只有學會放下,才懂得不緊握和盲目追求那些也許從來都不屬於自己的人事物。不喜歡「什麼」,如果可以,就不要了吧,不要再抱怨了;喜歡「什麼」,就推著自己去追吧。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些只是20 something的浪漫想法,做人還是要實際一點,你無法這樣過一輩子的,還是趁年輕時好好建立自己的事業 ... etc.,可是啊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更要趁還可以「浪漫」的時候好好放肆一下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有時候下一秒一切就變了。如果不活在當下,誰知道還會不會有以後呢?
去學習新的語言吧!並且使用它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忘掉小時候爸爸媽媽告訴你『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講話』的道理,打開心胸和哪個路人聊天吧!想知道什麼、需要什麼就問,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你會認識不同的觀點,或在哪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心靈上的契合;去聽另一個國家所流行的音樂,旅行到別的地方時入境隨俗吃當地的食物,去沙發衝浪,走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認識每一個經過的城市,從每個萍水相逢的人們身上汲取養分,將自己雕塑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把自己丟進截然不同的處境,迎接所有的「意想不到」。
如果沒有離開,便不會遇見了;
如果沒有遇見,生命便顯得平淡了。-
原文刊登于女人迷專欄(August 4, 2014)
Facebook Page:九萬流浪的理由
Sunday, July 6, 2014
【英國】沙發衝浪:不小心衝進 Google倫敦!
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簡稱 CS)源於 1999 年,發想者 Casey Fenton 在找到一張波士頓到冰島的便宜機票之後,便隨機 e-mail 了1500 位素未謀面的冰島大學學生,詢問是否可以借住幾晚。Fenton 原本不確定會不會有人想要接待陌生人,結果出乎意料的得到超過 50 封願意讓他寄住的回覆。這次的實驗讓 Fenton 受到鼓舞,於是,回到波士頓之後,架設一個國際借宿社群網站的想法便開始萌芽。
從 2003 年至今,CS 網站使用者已超過五百萬人,在全世界超過十二萬座城市都可以找到沙發主的蹤跡。對預算有限的旅人來說,CS 不只幫忙省下了住宿的費用,也同時增添了旅行的樂趣,讓沙發客可以透過沙發主以更深入的方式體驗當地文化及生活。有時候,沙發主所提供的住處不一定真的是一張沙發。妳有可能要和沙發主分一張床,也有可能得打地鋪或睡氣墊床,當然也可能住到有完全隱私空間的客房。
這次來歐洲無計劃旅行的第一站是倫敦,而出發兩個星期前我便在 CS 網站上發出 open couch request —— 也就是註明妳在當地停留的日期,讓有時間和空間接待妳的沙發主自己發出邀請。因為剛好有以前的同學在倫敦唸書,所以我並沒有一定需要借宿,但除了借宿,CS 另一個很棒的點就是可以尋找剛好也在同樣地方的其他旅人一起探索城市,或是讓有相同興趣的本地人帶你去玩。
這趟旅行雖然沒有特別計劃,但由於我的興趣是音樂和藝術,於是我特別註明自己想要參與這方面的活動。在倫敦工作,也是鼓手的 F 看到了我的 open couch request,便主動寫訊息邀請我和他及他的朋友一起去一年一度的 Camden Crawl。Camden 是倫敦市中心北邊的一個區域,酒吧林立,而這個活動是在週五和週六兩天邀請 70 組演出團體進駐 Camden 的每一間 bar/pub,從下午三點到凌晨四點進行不間斷的接力演出。只要帶著購票的收據去腕帶,便可以自由進出每一間有表演的空間,聽現場演出聽個過癮!
旅行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人」,如果能在旅途中結識合得來的朋友,那絕對是加分的。因為和 F 在 Camden 玩得開心,所以我邀請他和我們一起去每週日傍晚在西敏寺的 30 分鐘免費管風琴音樂會。西敏寺平常進去是要買票的,但這場免費音樂會讓遊客得以一窺教堂的面貌。而就像我從來沒有買票上去過 101 觀景台一樣,在倫敦已經住了將近七年的F也從來沒有進去過西敏寺。 在和 F 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得知原來 F 服務的單位就是以提供員工優渥福利有名的 Google,而倫敦總部就在我要搭巴士前往阿姆斯特丹的車站附近,走路僅僅五分鐘的距離而已。在我要準備 check-in 搭夜車離開倫敦之前,F 到車站來和我道別,結果他忽然提出了一個很瘋的想法,就是他可以幫我買下一張車票,招待我在倫敦多留一晚,隔天我再坐車到阿姆斯特丹。
「不要想太久啊。」F 說。 脫序演出雖然不算是我的強項,但說實在的,我當下其實也沒有坐夜車的 fu,又加上只有自己一個人,不需要配合旅伴的意見,所以我決定跟著直覺,和 F 走出車站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幹嘛?」F問。
「不是你要我留下來的嗎?」實在是有點好笑。
「那... 我帶妳去 Google 玩好了!」 沒想到,臨時改變原定計劃居然讓我不小心走進了 Google London!
F 說,Google 每個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題,而倫敦總部則是以「未來感」為設計軸心,所以整層樓的辦公室都透著淡淡的藍光。除了有隨便你拿的零食飲料,也提供員工早午晚餐。有著各種電動機台、撞球、桌球的遊戲和午覺空間是基本配備,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音樂室—— 裡頭掛著四、五把吉他、鍵盤、電鋼琴、麥克風、電子鼓,還有員工自己帶來的琴譜,根本就是一間設備齊全的練團兼錄音室啊!除此之外,還有按摩師排班表到公司內為員工服務,能被 Google 雇用應該一輩子都不會想要離開這個工作吧!
終於來到真的要離開倫敦的早上,F 幫我拿行李到車站 check-in,因為還有時間,F 便提議去 Google 吃早餐 buffet —— 又是一個沒想到!到底有多少人有這個機會在 Google 吃早餐啊!基本上只要是想得到的西式早餐食物應有盡有,之前以為一些度假飯店早餐就已經很豪華了,但是Google 的員工早餐才是真正的囂張!
來到倫敦之前,我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期待,但是有好同學在倫敦的照顧和款待,也因為 CS,我在倫敦一星期的生活比預期的令人念念不忘。 我想,這次意外的驚喜無疑的讓我對於這樣子的、一個人的旅行方式更著迷了。
-
Facebook Page: 九萬流浪的理由
原文發表於女人迷專欄(July 6, 2014)
這次來歐洲無計劃旅行的第一站是倫敦,而出發兩個星期前我便在 CS 網站上發出 open couch request —— 也就是註明妳在當地停留的日期,讓有時間和空間接待妳的沙發主自己發出邀請。因為剛好有以前的同學在倫敦唸書,所以我並沒有一定需要借宿,但除了借宿,CS 另一個很棒的點就是可以尋找剛好也在同樣地方的其他旅人一起探索城市,或是讓有相同興趣的本地人帶你去玩。
這趟旅行雖然沒有特別計劃,但由於我的興趣是音樂和藝術,於是我特別註明自己想要參與這方面的活動。在倫敦工作,也是鼓手的 F 看到了我的 open couch request,便主動寫訊息邀請我和他及他的朋友一起去一年一度的 Camden Crawl。Camden 是倫敦市中心北邊的一個區域,酒吧林立,而這個活動是在週五和週六兩天邀請 70 組演出團體進駐 Camden 的每一間 bar/pub,從下午三點到凌晨四點進行不間斷的接力演出。只要帶著購票的收據去腕帶,便可以自由進出每一間有表演的空間,聽現場演出聽個過癮!

旅行對我來說重要的是「人」,如果能在旅途中結識合得來的朋友,那絕對是加分的。因為和 F 在 Camden 玩得開心,所以我邀請他和我們一起去每週日傍晚在西敏寺的 30 分鐘免費管風琴音樂會。西敏寺平常進去是要買票的,但這場免費音樂會讓遊客得以一窺教堂的面貌。而就像我從來沒有買票上去過 101 觀景台一樣,在倫敦已經住了將近七年的F也從來沒有進去過西敏寺。 在和 F 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得知原來 F 服務的單位就是以提供員工優渥福利有名的 Google,而倫敦總部就在我要搭巴士前往阿姆斯特丹的車站附近,走路僅僅五分鐘的距離而已。在我要準備 check-in 搭夜車離開倫敦之前,F 到車站來和我道別,結果他忽然提出了一個很瘋的想法,就是他可以幫我買下一張車票,招待我在倫敦多留一晚,隔天我再坐車到阿姆斯特丹。
「不要想太久啊。」F 說。 脫序演出雖然不算是我的強項,但說實在的,我當下其實也沒有坐夜車的 fu,又加上只有自己一個人,不需要配合旅伴的意見,所以我決定跟著直覺,和 F 走出車站了。
「所以我們現在要幹嘛?」F問。
「不是你要我留下來的嗎?」實在是有點好笑。
「那... 我帶妳去 Google 玩好了!」 沒想到,臨時改變原定計劃居然讓我不小心走進了 Google London!

F 說,Google 每個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主題,而倫敦總部則是以「未來感」為設計軸心,所以整層樓的辦公室都透著淡淡的藍光。除了有隨便你拿的零食飲料,也提供員工早午晚餐。有著各種電動機台、撞球、桌球的遊戲和午覺空間是基本配備,而最讓我念念不忘的是音樂室—— 裡頭掛著四、五把吉他、鍵盤、電鋼琴、麥克風、電子鼓,還有員工自己帶來的琴譜,根本就是一間設備齊全的練團兼錄音室啊!除此之外,還有按摩師排班表到公司內為員工服務,能被 Google 雇用應該一輩子都不會想要離開這個工作吧!
終於來到真的要離開倫敦的早上,F 幫我拿行李到車站 check-in,因為還有時間,F 便提議去 Google 吃早餐 buffet —— 又是一個沒想到!到底有多少人有這個機會在 Google 吃早餐啊!基本上只要是想得到的西式早餐食物應有盡有,之前以為一些度假飯店早餐就已經很豪華了,但是Google 的員工早餐才是真正的囂張!
來到倫敦之前,我其實是沒有什麼特別的期待,但是有好同學在倫敦的照顧和款待,也因為 CS,我在倫敦一星期的生活比預期的令人念念不忘。 我想,這次意外的驚喜無疑的讓我對於這樣子的、一個人的旅行方式更著迷了。
-
Facebook Page: 九萬流浪的理由
原文發表於女人迷專欄(July 6, 2014)
Thursday, June 19, 2014
Let's Be Spontaneous!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
Spontaneous [spɑnˋtenɪəs]:自發、自然而然的、隨性
Going with the flow:順其自然
在一個想做白日夢的午後,我心血來潮上網搜尋著機票,在腦子裡規劃著那個想了很久、卻因為許多「原因」而遲遲沒有成行的旅程。我看著看著,忽然間眼睛一亮,發現一組對我來說是夢幻日期兼價位的直飛來回機票。然後不到半天的時間,我便刷了卡送自己一個大禮 :一趟倫敦進、巴黎出的「37天無計劃單人旅行」。
距離出發時間剩下不到三天,除了在倫敦有朋友家可以借住,我選擇用沙發衝浪(couch surfing,簡稱 CS)和青年旅館(hostel)交錯搭配來處理這趟旅程的住宿。倫敦、阿姆斯特丹,接下來會去哪裡呢?我將自己的「心理彈性程度」推到最大值,並且把對物質的渴望降到最低,然後把剩下的留給命運和緣分來決定。也許我會在途中遇到了誰就決定一起去某個地方了,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就像那次我因為 CS 的關係初認識了一位德國朋友,便收到一起旅行的邀請。雖然我們到碰面的前一天還不確定到底要去哪,可是因為心裡實在太想要跳出舒適圈,也剛好有時間,於是就抱著『若是合不來大不了閃人』的想法赴約,結果我們出奇地合拍,也因此交到了一個很棒的朋友兼旅伴。

Thursday, May 8, 2014
Follow Your Heart:不要再畫吃不了的大餅
說比做容易。
因為我們經常得被這個社會所設計好的「人生必經階段」牽著鼻子走,倒不是自己想這樣做,而是身邊的人會一直丟一些問句給你,好像你不計劃些「什麼」都會被歸類為「不負責任」。
快要畢業前問你畢業後要做什麼、找到工作後問你有沒有穩定交往對象、交往一段時間後問你什麼時候要結婚、結婚之後說該生個小孩了吧?有要買房子嗎?退休金有沒有在存?年紀已經不小了,應該要替未來做打算吧?
不管這些人只是問問,還是真的有在關心,聽著這些問題表面上笑臉回應,但有時還真的很想大喊「可不可以通通給我閉・上・嘴!」因為這些年來,我不知道有多少次為了表現自己為「負責/上進/有規劃一族」,畫一個又一個的大餅給問問題的人,然後順便騙自己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每個人聽了都會說「哇你這樣很好!」但實際上是,我所描繪出來的那大餅的氣味不過是別人想聞的「香」,而自己為了想像中的那塊餅拼了命地揉麵糰,自己卻根本沒有很想吃這塊餅。我發現雖然我用盡全力的去面對接踵而來的、看似是上帝在替我鋪路的機會,也很努力地想賺錢存錢,但是我開始對於身邊的人、眼前的學生失去了耐性、對於任何一點小事都有點易怒。我並不開心,我開始痲痹自己算是一種逃避;雖然該做的事情都還是做得面面俱到,但我活在無法預測的未來裡。我上Kayak和Trip Advisor計劃著一個又一個旅行,卻從未成行;和朋友興奮的規劃一些遠大夢想,下場卻都是不了了之。
我知道我病了,一種無法正視自己、不能活在當下的病。
因為我們經常得被這個社會所設計好的「人生必經階段」牽著鼻子走,倒不是自己想這樣做,而是身邊的人會一直丟一些問句給你,好像你不計劃些「什麼」都會被歸類為「不負責任」。
快要畢業前問你畢業後要做什麼、找到工作後問你有沒有穩定交往對象、交往一段時間後問你什麼時候要結婚、結婚之後說該生個小孩了吧?有要買房子嗎?退休金有沒有在存?年紀已經不小了,應該要替未來做打算吧?
不管這些人只是問問,還是真的有在關心,聽著這些問題表面上笑臉回應,但有時還真的很想大喊「可不可以通通給我閉・上・嘴!」因為這些年來,我不知道有多少次為了表現自己為「負責/上進/有規劃一族」,畫一個又一個的大餅給問問題的人,然後順便騙自己正朝著遠大的目標前進。每個人聽了都會說「哇你這樣很好!」但實際上是,我所描繪出來的那大餅的氣味不過是別人想聞的「香」,而自己為了想像中的那塊餅拼了命地揉麵糰,自己卻根本沒有很想吃這塊餅。我發現雖然我用盡全力的去面對接踵而來的、看似是上帝在替我鋪路的機會,也很努力地想賺錢存錢,但是我開始對於身邊的人、眼前的學生失去了耐性、對於任何一點小事都有點易怒。我並不開心,我開始痲痹自己算是一種逃避;雖然該做的事情都還是做得面面俱到,但我活在無法預測的未來裡。我上Kayak和Trip Advisor計劃著一個又一個旅行,卻從未成行;和朋友興奮的規劃一些遠大夢想,下場卻都是不了了之。
我知道我病了,一種無法正視自己、不能活在當下的病。
Wednesday, March 19, 2014
【北台灣】慢慢猴硐
[練習]
自己慢慢的上路。
對於是要慢慢地深入一個地方,或是大略的感覺,我很矛盾。我想,初訪一個城鎮就像剛認識一位新朋友一樣,第一次遇到時可以很有魅力或很乏味,但隨著時間,多相處一點便更覺有趣(或無聊)。
起床睜開眼便告訴自己今天要去猴硐,那個跟朋友講了好多遍想去,卻遲未成行的地方。查了火車時刻後便整裝進食,騎腳踏車去火車站了。坐在小時候天天都要搭的火車上,我告訴自己,窗外是有景色的,別盯著小螢幕了,而出了隧道後映入眼簾的也沒令我失望。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把「猴硐」跟「菁桐」搞混,但這幾年來媒體大肆報導猴硐的貓村也幫我釐清了。會想去猴硐當然是因為自己很愛貓,但是才下了火車,我便對密密麻麻像沙丁魚一樣擠著向「貓村」走去的觀光客皺起了眉頭。
我並不討厭觀光客,我只是喜歡假裝自己不是觀光客,還有我不喜歡被困在人潮中,所以我便立刻往反方向走。
『就這樣嗎?』
自己慢慢的上路。
對於是要慢慢地深入一個地方,或是大略的感覺,我很矛盾。我想,初訪一個城鎮就像剛認識一位新朋友一樣,第一次遇到時可以很有魅力或很乏味,但隨著時間,多相處一點便更覺有趣(或無聊)。
起床睜開眼便告訴自己今天要去猴硐,那個跟朋友講了好多遍想去,卻遲未成行的地方。查了火車時刻後便整裝進食,騎腳踏車去火車站了。坐在小時候天天都要搭的火車上,我告訴自己,窗外是有景色的,別盯著小螢幕了,而出了隧道後映入眼簾的也沒令我失望。
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把「猴硐」跟「菁桐」搞混,但這幾年來媒體大肆報導猴硐的貓村也幫我釐清了。會想去猴硐當然是因為自己很愛貓,但是才下了火車,我便對密密麻麻像沙丁魚一樣擠著向「貓村」走去的觀光客皺起了眉頭。
我並不討厭觀光客,我只是喜歡假裝自己不是觀光客,還有我不喜歡被困在人潮中,所以我便立刻往反方向走。
『就這樣嗎?』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