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s - Menu

Saturday, August 30, 2014

【比利時】旅人告白:不對網路成癮,書是我最好的毒品

我有一個奇怪的毛病,就是如果全世界都在一窩蜂的流行著什麼,我就會不由自主的逃得遠遠的,等到風潮過了之後才緩慢的跟上,比如說擁有智慧型手機這件事。若不是後來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到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又厭倦了每次出門前都要上網查地圖然後畫下來(而且還不保證自己看得懂),我想我可能還會再逃避加入行動網路的世界好一陣子。

只是在被趨勢推著前進的同時,我開始對於這樣的習慣和依賴感到不安,因為我已經不只一次的聽到不同的朋友告訴我:「我不知道沒有聰明手機我該怎麼辦!」、「我離不開網路!」我自己擁有行動網路不到兩年,但也已經發現自己的生活變了:以往出門時總是喜歡帶上本書,有了聰明手機後,我在網路上閱讀各式各樣真真假假、有意義沒意義的資訊的時間變多了,可是看書的時間變少了;閒著沒事的時候我的大拇指已經在我察覺前便開始下意識的滑著手機,可是我放空自己讓思緒奔騰的時間變少了、寫作的時間變少了;我花很多時間解讀那個誰所傳給我的一字一句,絞盡腦汁思考自己的用字遣詞,可是個把個鐘頭的你來我往深思熟慮卻敵不過一個眼神的交會和聲音裡的情緒起伏。然後,我不禁問自己,到底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還是科技已經「取代」了人性?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至少我是這樣覺得的。

不安歸不安,但是網路所帶來的美好令人沈迷不已,我幾乎是心甘情願地被制約著啊!我以為這就是人類無法避免的未來,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變得(或已經正在發生)像「瓦力」裡那些在太空船裡懶散的人們,明明想要交談的對象就近在眼前,卻隔著螢幕在溝通。

還好,當我在歐洲旅行兩個月,幾乎是半強迫性的被推入沒有行動網路的世界,有「什麼」開始被改變了 —— 因為沒有網路,所以在搭著十餘小時的巴士時,我可以把時間拿來思考、寫作、或與附近的人聊天;一個人走在街道上時,我更能察覺周圍的小細節;和朋友見面時,我可以好好地活在當下,和正在我身旁的人連結,而特別是在比利時的時候,我在那裡所遇到的人們讓我重新檢視自己和網路的關係。 剛到 Antwerp(安特衛普)時,我在朋友的引薦之下於一棟主要為五個室友共同分租的房子待了好幾天。說是分租但其實更類似三毛書裡所描述的、她在西班牙所待過的「人人之家」,因為那裏總是有來來去去的朋友和旅人寄住,那棟房子所承載的房客在我寄宿的其中一晚甚至高達17人!重點是,除了我們這些旅者之外,住在這棟房子裡的人幾乎都是用很古早的 Nokia 手機,有的甚至還是黑白螢幕!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驚奇的事情,倒不是因為不用聰明手機而詫異,而是Antwerp算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又,我在那間房子裡所遇到的每個人都和我一樣介於 25~30 歲之間,我單純的覺得不用智慧型手機不大像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所會做的選擇,同時間,我以為那只是因為這些人是物以類聚,是特殊案例。
 

  到了 Brussels (布魯塞爾)時,接待我的沙發主J已在自己的檔案上註明他家沒有網路也沒有電視(像是回到 1989 年一樣)不過他家附近有兩家類似網咖的小店(但只提供上網、打電話、列印的服務,)所以如果沙發客真的特別需要網路,可以去那「解癮」。想當然爾,他也是用舊式手機,還是預付卡。走進他小小的住處放眼望去是成堆的書還有一檯很舊的收音機。他說不裝網路是因為知道裝了就會沈迷,說自己讀書時是不是好學生連書都不帶去學校,但信手拈來都是經典文學作家的名言,更對於他所喜愛的畫家瞭若指掌。曾經在挪威路邊朗讀詩詞,一天六小時賺了 100 歐元,在夏天來臨前辭掉工作休息一陣子,只是想給生活多一點想像空間。他說,我不需要毒品,我的書和我充滿幻想力的腦袋就是我的毒品。
和 Ghent 的沙發主走入塗鴉巷弄

再到了 Ghent(根特),我在那兒的沙發主是位在念生物博士學位、與我年紀相仿的比利時女孩E,但是她也一樣沒有使用聰明手機。我終於忍不住問了她:「為什麼我在比利時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沒有用智慧型手機?」她側著頭想了一下,然後開口說:「我也不知道...,這的確是有趣的發現。我知道有智慧型手機生活可能會方便更多,但同時我也挺喜歡這種不被網路綁住的感覺。也許我應該換手機,但是就是沒有急迫性的需要啊。」 到這時,我仍然以為我所遇到的這些比利時人都是特例,直到我坐上了 Brussels 的地鐵,發現車廂裡面幾乎沒有一個人低著頭是在滑手機,而是在看書,我才真正的「接受」這是個尚未被網路徹底侵蝕的世界。也因此,雖然大多數的人在聽到我在比利時這個小國家待了兩個禮拜都很驚訝,我卻深知這個小國度的人們所給予我的是勝過任何一個大城市的,是我所待過數一數二溫暖的地方。

離開 Brussels 的那天是清晨六點,我在搖搖晃晃的地鐵上看到一位年輕的女孩睡眼惺忪地在看著書,然後想起了每一個不管在哪裏遇見的人。也許這是我個人的偏見,但是和那些相處時眼睛巴著手機不放的朋友比起,我和這些選擇讓手機作為單純聯絡用途的人有著更深刻的交流。 當然我無法否認或刻意拒絕網路所帶來的豐富資訊、其機動性以及便利性,我和這些旅途中所遇見的朋友也都是因為網路的關係才連結上,但是我還是不禁反思起自己的習慣來。

雖然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在前進著,但偶爾將自己抽離出來,回到那個凡事都需要等待的年代,也許,生活會多了想像的空間,而不再需要靠網路來填補隙縫。

-

Facebook Page: 九萬流浪的理由
原文刊登于女人迷專欄(August 30, 2014)

Tuesday, August 26, 2014

【Stay in Germany】My Love in Berlin: The Cat's Pajamas Hostel / 【德國・住】我在柏林的愛:貓的睡衣青年旅館


Berlin is one of the cheapest European capitals. Famous for its rich history, culture and party scene, the city attracts many young people to visit. As a person who absolutely adores taking solo trips here and there, I prefer using Couchsurfing when it comes to accommodation because as picky as I am, I usually have a hard time finding a hostel I feel that's worth its price. Therefore, when I couldn't find someone I felt comfortable to stay with and needed to pay out of my own pocket this time in Berlin, I spent lots of time comparing what those hostels have to offer, and I was quite happy to have chosen the Cat's Pajamas Hostel for my stay the end of July 2014.

柏林是歐洲最便宜的首都之一,它著名的歷史、文化、以及近乎24小時不打烊的 party 讓這個城市吸引了許多年輕人造訪,也自然也有數不清的便宜青年旅館。睡別人沙發時畢竟是受人恩惠無法挑剔,但若是要自掏腰包我便得斤斤計較了。回到 M 家,我花了一些時間比較青年旅館的價錢和品質,最後選擇了 Cat's Pajamas Hostel 入住,這是2014年七月。

Saturday, August 23, 2014

在被強迫放掉之後



  1. 那些為了傳達「某些無法完全以理性來探討的事情」而採用條列式來強調的觀點,其實都可以丟掉。
  2. 有時總是會不小心因為「某個耀眼的人或事」,而遺忘了自己曾經深信不疑的信仰(非宗教性。)並不是說那些「曾經」無法被改變,只是有趣的是,在被上下左右的拉扯之後,回過頭來會發現,那些「曾經」也是因為「生命中的某些事件」所延伸出來的,而這個「曾經」因為被自己挑戰過了,所以當重新想起了它並且得到安慰時,它的價值和意義即被鞏固的比之前還要深。
  3. 只有閱讀、音樂、寫作、呼吸可以在情緒混亂的時候成就平靜,當然也可以喋喋不休的把自己講到累了,只是那樣子並無法用平穩的速度來整理思緒。
  4. 要分清楚「更好」和「以為的更好」是兩件事情。
  5. 所有的毀滅都是重生的開始。

Monday, August 11, 2014

【巴黎】 別被「非去不可」限制,熟悉一個城市的心跳律動更重要

我在巴黎,我沒去羅浮宮。

我有連續兩個晚上都住在離羅浮宮走路五分鐘的沙發主家,但是我沒有去。
直到之後我搬去了離羅浮宮坐車至少要半個小時,在西邊的沙發主家,我才想說「好吧,去看看。」和也在巴黎的朋友草率的約了在羅浮宮約了見面,我在關門前兩個多小時抵達。然後,看到下午兩點半排隊等著進羅浮宮的人群和想買 krispy kreme 的隊伍一樣長,我卻步了。
在地下室小小玻璃金字塔的附近找了個角落席地而坐,我的耳邊響起了每一個告訴我「去巴黎一定要⋯⋯」的聲音,我皺起了眉頭,這是我在巴黎的第六天。連上免費wifi,傳訊息給朋友碎念了幾句,一個德國人、一個比利時人。

德國人S說,去買瓶啤酒喝吧!我去了巴黎幾次都沒進去,只是坐在噴水池旁抽煙。

比利時人J問,妳為什麼想進去?
對啊,我為什麼想進去?

Monday, August 4, 2014

你要忍受舒適圈裡的平凡,還是喜歡就去追

前些日子看到一段影片是有關歐美國家的學生對於台灣學生放學之後還要去補習班的看法,其中提到的癥結點除了補習班對於實際人生的學習並沒有什麼幫助之外,另一個問題是我們把太多的時間花在這些被「預設」好的、隨機分發的群體中(學校、補習班、公司....etc.)使得我們不需要另外花時間去拓展社交圈,卻也失去了「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機會。 



人們因著共同的目標聚集在一起而產生共鳴和向心力,進而產生情誼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了。因為朝夕相處,我們很容易和坐在隔壁的同學變成好友,和被主管分配到同一組負責專案的同事熟識,但卻不太會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在短時間內建立友誼。久而久之,在無形之中,我們讓這些並非「自我選擇」的團體來影響、塑造我們,我們念的學校和所做的工作成為別人對我們的印象。

我們被升學壓力追著跑,出了社會後為了調薪買房結婚生子而汲汲營營,台灣的社會教我們要怎麼為退休金存錢賺錢,怎麼樣一步一步朝人生下一個階段邁進,卻沒有告訴我們放慢腳步、離開常軌、走出去認識不一樣的朋友也是生活的一部份。

而且是極度重要的一部份。

身為人類的我們不是植物,我們可以行走、有思考能力,能選擇自己想要被怎樣的人事物環繞。但有時候,即使我們再怎麼抗拒,「人」卻是最容易養成習慣的動物了,所以若是不離開熟悉的環境,我們除了想像,很難有機會知道在被預設好的模式之外,還能有什麼可能性。



因此,我一直很鼓勵身邊的人練習「離開」。

離開熟悉的國家、離開舒適圈;離開嚴重依賴的電子產品、離開以為自己離不開的人們。


只有學會離開,才能了解何謂放下,讓更多的可能進入自己的生命;因為只有學會放下,才懂得不緊握和盲目追求那些也許從來都不屬於自己的人事物。不喜歡「什麼」,如果可以,就不要了吧,不要再抱怨了;喜歡「什麼」,就推著自己去追吧。

也許有些人會說,這些只是20 something的浪漫想法,做人還是要實際一點,你無法這樣過一輩子的,還是趁年輕時好好建立自己的事業 ... etc.,可是啊可是,就是因為這樣,才更要趁還可以「浪漫」的時候好好放肆一下啊!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有時候下一秒一切就變了。如果不活在當下,誰知道還會不會有以後呢?

去學習新的語言吧!並且使用它和不同文化的人溝通。忘掉小時候爸爸媽媽告訴你『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講話』的道理,打開心胸和哪個路人聊天吧!想知道什麼、需要什麼就問,There is nothing to lose. 你會認識不同的觀點,或在哪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心靈上的契合;去聽另一個國家所流行的音樂,旅行到別的地方時入境隨俗吃當地的食物,去沙發衝浪,走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去認識每一個經過的城市,從每個萍水相逢的人們身上汲取養分,將自己雕塑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把自己丟進截然不同的處境,迎接所有的「意想不到」。

然後,就算可能會被周遭的人質疑,你會在這樣的過程中遇見那些不一樣的自己,你會愛上其中一個「你」,讓你曉得「什麼」對「你」是重要的,也不會再輕易的妥協,只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


所以浪漫的離開吧!也許一開始會害怕、會不知所措,但是多去認識那些你想成為的人們,慢慢的,你會從他們身上得到勇氣。因為到頭來,你的生命是你的,那些社會所設下的規矩永遠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打破的。那個創造我們的「誰」給了我們意志,是讓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子啊!


如果沒有離開,便不會遇見了; 
如果沒有遇見,生命便顯得平淡了。
-

原文刊登于女人迷專欄(August 4, 2014)
Facebook Page:九萬流浪的理由
Get widget